我是照顧死亡的人:一位殯葬師談生與死的全部

산지니
NT$500
Số sản phẩm: 9791191998009
Khả dụng: Còn hàng

Sản phẩm này đang tham gia chương trình khuyến mãi

Thêm vào mục yêu thích
商品介紹

我是照顧死亡的人

2020年,率先收殮新冠逝者遺體的人
15年間,守護700多名孤獨死與基礎生活保障對象的最後一程的殯葬指導師——姜奉熙

他所講述的死亡與生者的故事

這是一本記錄了一位殯葬指導師近二十年守候逝者、陪伴他們走完最後一程的著作。作者姜奉熙在四十多歲時罹患癌症,一度踏上鬼門關,僥倖生還之後,他決心投身照顧死亡的工作。自2004年以來,他無償承擔了700多名孤獨死者和基礎生活保障對象的喪事。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所有人因恐懼不敢觸碰新冠逝者遺體時,他第一時間趕到醫院收殮遺體。如今,他仍在為孤獨離世的人洗屍、整飾、送至火葬場與納骨堂,為那些充滿遺憾的亡靈送上最後的尊嚴。**《我是照顧死亡的人》**是他多年直面死亡後的記錄與反思,探討死亡、葬禮的意義,以及對生命與人性的長久省思。

無人照顧的死亡,最後的見證者

他對我們述說死亡與葬禮的意義

「我為逝者而工作,而非為生者。」

當沒有人願意觸碰新冠逝者遺體時,有一個人主動衝向醫院,守護亡者。他曾無償為700多名無人照料的孤獨死者、基礎生活保障對象辦理喪事,盼望這世上不會再有「孤獨無聲的死亡」。他守護那些辛苦活過卻孤單死去的靈魂,親眼見證他們的離去。

他叫姜奉熙,是一名殯葬指導師。過去人們稱這種工作為「入殮師」。他的職責是為遺體清潔、更衣、綁縛,準備入殮;從殯儀館到火葬場全程陪伴遺屬,主持喪禮。即使人斷了氣,直到回歸塵土之前,仍有許多事要為逝者完成。

姜奉熙並非為了金錢做這工作,而是出於喜愛與信念。在與大邱天主教大學終身教育院殯葬指導學科的後輩們一起學習後,他開始無償提供服務,因此能夠守護那些無親無故、無人照料、因貧窮而被遺忘的死亡。他希望即便那些生前貧困、乏人關心的人,也能在死後得到最基本的體面,不至於成為社會的負擔。

踏上死亡工作的契機

轉眼已過17年。**《我是照顧死亡的人》**記錄了他多年與死亡為伴的所思所感。他如何看待生與死?在處理遺體時,他想向我們傳達什麼訊息?他心目中的「有尊嚴的生命」與「有尊嚴的死亡」又是什麼?

他選擇這條路的契機並不尋常。1996年,他在四十多歲時罹患膀胱癌,被醫生宣判僅剩三個月壽命。數年的治療與復發折磨後,他許下心願:如果能活著走出醫院,就要活得有人味——不為錢煩惱、不與人爭執,只做自己喜歡的事。

此時,他望向病房窗外的殯儀館,每天看到靈車進進出出,便決心為亡者奉獻。遺體工作向來是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職業,但總要有人去做,這是世上最卑微卻也最崇高的工作。痊癒後,他成為殯葬指導師。他坦言,這是自己從鬼門關歸來後能為別人做的唯一事情。

孤獨死的悲歌,與疫情帶來的省思

他最關注的,是孤獨死。雖說世上人人都有關聯,但越來越多的人被家人與鄰居忽視,孤單死去。2021年,韓國一年的孤獨死死亡人數就超過三千人,他所處理的孤獨死遺體也逐年增加,因此多次受媒體採訪。

然而他呼籲,不要大肆渲染孤獨死,不要對發現幾個月後的遺體大拍特拍。因為那意味著我們將割裂看待。如果他活著時就不被忽視,就不會孤獨死去。與其事後寫報導、談理論,不如多去關心身邊的人,常聯繫、常探望。

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時,他第一時間收殮遺體。當時大邱疫情嚴重,沒有人敢靠近新冠逝者,但他在市政府請求下立即前往醫院。那些遺體無法舉行三日喪,甚至家屬都無法見最後一面,讓他痛心不已。這經歷讓他重新思考人應如何面對死亡,並立下誓言:人不應如此孤單離世

生命與死亡並非分離

本書不僅記錄孤獨死與新冠遺體,也記錄所有關於死亡與葬禮的實務與省思。他詳述如何清洗與整飾遺體、為屍體穿上壽衣、搬運遺體、與家屬對話的過程。他發現:每個人死時的臉都像嬰兒,仿佛回到初生狀態。他追尋失聯家屬,傾聽他們的悲傷與怨懟,嘗試化解仇恨,陪伴亡者最後一程。

他也批判我們的文化:將死亡視為禁忌。過去,入殮工作由賤民「白丁」從事,墓地遠離村落,屍體嚴密包裹以防鬼魂靠近,死亡被極度排斥。

但如今應該改變。就像日本市中心有火葬場,美國都市有公墓,我們也應該將生與死重新連接。他相信,只有這樣,社會才會更健康。他在書中娓娓道來多年工作中對殯葬行業、名堂風水、家庭與繼承、祖先祭祀與社會共同體、乃至失落的長者角色等的反思。

殯葬雖是生者的儀式,也要給亡者尊嚴

他稱自己是「照顧死亡的人」,因為照顧遺體是一份莊嚴而神聖的工作,是文明的基礎。他認為,自己細心整飾的遺體,能讓遺屬帶著愛與尊嚴告別,這是最大的成就感。

即便是無人守候的死亡,也應有人成為最後的見證者,這是他眼中應盡的道義。雖然喪禮本質上是生者的哀悼儀式,但給予死者應有的禮遇,是社會與每個人的責任

對於那些無親無故、無人哀悼的死亡,他依然以禮相待,因為這是社會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殯葬指導師,正是為了守護這份尊嚴而存在的職業。

 

目次

前言


第一部 你的死亡,安好嗎?

1 我服務的對象不是生者,而是死者
2 二十多年前走過鬼門關之後
3 關於照顧遺體這件事
4 遺體會在過世後開口說話
5 收拾新冠肺炎死者的最後時光 ①
6 收拾新冠肺炎死者的最後時光 ②
7 在這片土地上,沒有無親無故的人 ①
8 在這片土地上,沒有無親無故的人 ②
9 若人是一種無法獨活的動物
10 生與死是一條相連的線
11 所謂用繩子綁住死亡這件事
12 死時該穿什麼衣服
13 我們終將帶著嬰兒的臉死去
14 死後搭乘禮車又能如何
15 葬禮畢竟是為了活著的人所辦的儀式


第二部 在死亡身邊想過的事

16 我第一次為亡者擦拭身體的那天
17 致夢想成為禮儀師的年輕人
18 舉辦喪禮,千萬不要被業者牽著鼻子走
19 血緣,真是一件可怕的事
20 體貼的起點在於「經常」
21 關於遺產與繼承
22 即使家人會遺忘,我們不會
23 我始終無法忘記的那位公務員
24 死亡是沒有國界的
25 嬰兒潮世代是最糟的人類
26 祭祀究竟是什麼?
27 別忘了名堂所在:「左宅邊、右公車,走路一分鐘」
28 比起傳統與形式,對人的尊重才是優先
29 大人已消失的時代,教育也隨之消失
30 我所期望的死亡方式

 

作者簡介|姜奉熙(강봉희)

現任「社團法人禮儀師協議會志工團」團長,從事過去俗稱為「入殮師」的禮儀指導工作。自十多歲起便投入建築業,努力打拼生活,直到1996年,於四十多歲時罹患癌症,醫院判定僅剩三個月壽命,卻奇蹟般地康復重生。住院期間,他立下誓言:若能活著走出病房,就要為那些無人照顧、孤獨離世的人奉獻自己。2003年完成大邱天主教大學終身教育院禮儀指導學課程,隔年與學弟妹們共同成立「禮儀師協議會志工團」,自此長年為大邱市的無親無故者與低收入戶辦理喪禮,至今未曾間斷。

規格說明

我是照顧死亡的人:一位殯葬師談生與死的全部
나는 죽음을 돌보는 사람입니다 어느 장례지도사가 말해주는 죽음과 삶에 관한 모든 것
강봉희 저 | 사이드웨이 | 2021년 10월 07일
220쪽 | 234g | 128*188*20mm
ISBN:9791191998009
https://www.yes24.com/product/goods/104063883

版權詢問+書稿申請:
賴春瑛 / Violet: violet@leeslit.com

 

運送方式
Đã thêm vào giỏ hàng
Giỏ hàng đã được cập nhật
Mạng bất thường, vui lòng làm mới